
分享
2025-11-06党团建设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11月5日,信息工程管理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躬行楼A3108联合举办“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暨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信息工程管理学院院长何明星、党委书记杨婷、副院长周旭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聪、直属党支部书记赵远鹏,省级及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负责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及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思政铸魂、数智赋能”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创新实践,会议由杨婷主持。


自2025年7月两院共建“思政铸魂 数智赋能”党建业务双融合联建共同体以来,双方在党建引领、专业共建、课程思政协同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凝聚共识,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优势,为信息工程管理学院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把脉定向,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会上,与会教师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省级“课程示范课程”负责人先后发言,曾艳艳、高歌、丁莉、曾乐等教师代表结合自身课程建设实践,分享了在课程思政申报、案例设计、教学实施、成果提炼等方面的经验成效与困惑。大家普遍关注如何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如何系统提炼思政教学成果、如何实现思政与专业的自然融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问题。





何明星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他强调,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必须常抓不懈。当前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已初见成效,但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仍需进一步提高站位、拓宽思路。他特别建议,各专业可以深入挖掘社会服务、志愿服务活动、竞赛等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元素,打造为鲜活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同时,他也鼓励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时,有意识地引导选题向服务国家战略、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方向靠拢,将价值塑造融入学术培养的全过程。

李聪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出发,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显隐结合”,结合国家安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就业等时政热点,努力实现“盐溶于水”的育人效果。他建议通过学生作品、课题申报、竞赛成果、高质量就业等多方面呈现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赵远鹏指出,课程思政应立足“大思政”格局,凡是能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元素均可融入专业教学。他鼓励教师转换评价思路,以学生成果反哺教学,通过赛事孵化、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育人实效。

周旭东在研讨中指出,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已积累了一批优秀成果,但在成果的量化与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上仍需深化探索。她表示,李聪副院长与赵远鹏书记的建议为后续工作打开了新思路,希望将思政教师的专业理论优势与信管学院的技术实践优势紧密结合,共同开发具有示范效应的融合型课程,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围绕“专业课程如何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跨学科共建课程资源库”、“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研讨会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深化了两院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共识,也为下一步跨学科协作、资源整合、成果共创奠定了坚实基础。两院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思政铸魂、数智赋能”为双翼,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育人品牌。